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:学习者、研究者和实践者。师应该是学习者。关于这一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《谈教师的素养》一文中谈“教师素养”是怎样形成的时候指出过:“读书,读书,再读书,——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。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,当做饥饿者的食物。要有读书的兴趣,要喜欢博览群书,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,深入思考。”我国伟大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过:“……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。想有好学的学生,须有好学的先生。换句话说,要想学生好学,必须先生好学。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,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。……所以在学校里提倡学问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多找好学的教员……好学的教员与好学的学生是学校里的活势力。”由此可见,读书,学习对教师来讲是多么重要,教师学习对学生多么重要,教师学习对学校多么重要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教师有内动力,不断学习,自主钻研教学 规律,才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,师生共同参与,相互作用,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,结出创造的果实。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。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发展的需要,教师成为研究者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力能,是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“幸福之路”,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,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,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,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。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重要的作用。首先唤醒了教师的科研意识,即问题意识,责任意识和成功意识。其次让教师的工作充满了无穷的乐趣。陶行知对此有过通俗而精辟的说明。他说:“例如我们教一班小学生,倘若自己全不加以研究,只照着别人编的书,自己抄的老笔记,依样画葫芦的教去,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,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,没有多大的趣味。如是的粉笔生涯,不能不厌烦了。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,有所得的,即随时输之于学生,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,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。”第三能使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,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,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。教师更应该是实践者。有人曾经给教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:“教学就是将我的所学所思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的过程。”这句话实际上说出了教师应该是一个实践者。教育不是万能的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,也没有什么都完全相同的学生。因而再好的理论,再好的经验,再好的方法也必须经过反复实践,不断完善才能起到作用。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师、那种留声机般的教师、那种抱着知识自我陶醉的教师是教不好学生的。总之,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:学习者、研究者和实践者。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和自己都看成“发展中的人,”把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发展提高结合起来,用学习者、研究者、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,探索和实践。这是时代赋与教师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。
幼儿教师怎样理解和践行教师'三重身份'
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:学习者、研究者和实践者。 教师应该是学习者。关于这一点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...